莫家浩|​饮醉越王头

在印度教中,椰子又是重要的祭祀用品,是宇宙初始的果实,代表创造神梵天(Brahma)的头颅;是象头神迦尼萨(Ganesha)好奇并想触碰其父亲湿婆(Shiva)额头的第三只眼时,湿婆拿出来转移儿子注意力的替身道具——椰子的三个胚眼,象征着湿婆的三只眼。

“椰树长得高又高,结了果实好做糕,椰糕香甜人人爱,大家吃了都说好!”比起“哥哥爸爸真伟大”和“小猪小猪肥嘟嘟”,这首《椰树歌》绝对是我小学上音乐课最为感同身受的童谣没有之一。那时的小学课本里介绍了不少有关椰树用途的描述:比如椰子可食用可榨油、树干椰壳可当柴烧、椰叶可编织器具、连椰皮椰枝都可以做扫帚,但重点还在于能吃:外层铺上椰丝的迦椰蛋糕,加入鲜榨椰浆的各式咖喱,用彩色玻璃纸包裹的椰糖,皆足以令幼年的我确信椰树宛如神木,岂是区区橡胶油棕可比拟?

椰树原产自东南亚,随着自然的漂游与人类的移植,很早就往南太平洋及印度洋传播。中国古书上自汉代起便有关于椰树的记载,如成书于两汉的《神异经》述云“东南荒中有邪木,高三千丈,或十馀围,或七八尺。其枝乔直上……其子形如甘瓤,少𧡴,甘美,食之令人身泽。不可过三升,令人冥醉,半日乃醒。木高,人取不能得,唯木下有多罗之人缘能得之。一名无叶,世人后生不见叶,故谓之无叶也。一名倚骄。”文中的“邪木”的“邪”要读作“爷”,通“椰木”,即椰树。汉代文献中曾称椰为“胥余”、“楈枒”、“胥邪”等,上述文末提到的邪木别称“无叶”,可能便是“胥邪”的音讹。至于另一个别称“倚骄”,容我大胆怀疑,可能对应着南岛语言中的“Niyor”——关于椰的另一古老词汇。

*全文/视频仅开放予VIP付费会员浏览
已是 VIP
 
普通会员
member login packagemember login package
*全文/视频仅开放予VIP付费会员浏览
已是 VIP
 
普通会员
member login packagemember login pack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