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家浩|粿条仔城市史

上周某夜,忽闻老同学丁父忧,从澳洲赶回来奔丧。我们小学和高中都同过班,彼此也同住一个花园,他生于新山老潮人天主教家庭,而我也有一半的新山潮人血统,又同是为食之徒,对新山的粿条仔颇见执著。犹记得高中的时候,心血来潮,由他开着老威拉,几个吃货绕行新山,在没有智能手机卫星导航的时代,寻访大街小巷,一天内从早到晚,吃遍四五家粿条仔,实现少年不疯魔不成活的粿条仔巡礼。

20年过去,粿条仔在新山不减反增,租拥店面专营者不下10间,食肆档口更不计其数,在大马华人美食版图上,俨然是一座粿条仔之城,且没有之一。究其成因,或许有人会直觉地以新山昔日乃“小汕头”,潮州人居多,潮汕饮食文化影响颇深,造就粿条仔的一地风行。然而这却无法轻松解释为何偏偏仅以粿条仔一枝独秀,其他潮州小吃却未能共襄盛举,潮州菜馆更加凋零的过程。

研究历史的人,通常不满足于静态陈述,反而热衷于解释变迁。在新山粿条仔的故事里,既有味觉的变迁,也有城市的变迁,过程一明一暗,交织成戏。一般相信,粿条仔的原型来自另一种潮汕小吃——粿杂,类似潮式卤味,区别在于粿杂的主食是一种米制宽粉(粿片),而粿条仔则一般采用较窄身的米制面条(粿条)。吃法方面,粿杂习惯上会将卤味及卤汁浇置在粿杂上;而粿条仔则会备置一锅卤水高汤,搭配烫熟的粿条,形同汤粉,而卤味则另置于小碟中作餸。

v1
雨中的新山粿条仔。(莫家浩摄于2023年)

*全文/视频仅开放予VIP付费会员浏览
已是 VIP
 
普通会员
member login packagemember login package
*全文/视频仅开放予VIP付费会员浏览
已是 VIP
 
普通会员
member login packagemember login pack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