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家浩|竹符与帐篷

​2020年末,由马来西亚与中国联合提名的“送王舡——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”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《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》,即一般常说的“申遗成功”、“成功入遗”。作为我国华族的民俗信仰文化活动之一,送王舡入遗,自然极具开创意义。

在申遗路上,在马六甲至少已存在近180年历史的送王舡习俗,一直扮演着具代表的角色。就在刚不久的1月上旬,马六甲勇全殿举办了为期11天的送王舡庆典(全称为“勇全殿合呷康泰安民纳福七朝王醮送王舡庆典”),是2020年“低调”送王舡之后,王爷千岁不再受限于防疫SOP,又一次代天巡狩,吸引不少国内外游客、摄影爱好者及专家学人前来观礼。

马六甲送王舡并非定期举办,自战前的1933年最后一次举办,再到2001年复办,早已相隔68年,然而它又是本地少有能长期受学术关注的民俗庆典,最早一份调查报告竟可追溯至1930年代,相关金石史料文献更可上至1840年代,实属难得。所以即便自千禧年马六甲送王舡复办以来,我虽一直未有机会亲眼见证一番,也能够从各种特刊书籍及文章媒体中略知个大概。而作为观察送王舡的新手,也受限于仅有一天时间,我选择从前辈学人的经验中按图索骥,在王舡大游行中锁定一两个“看点”,琢磨学习。

v1
马六甲勇全殿送王舡,乩童、道士与五营组相互配合,在路口钉竹符押煞。(莫家浩摄于2024年)

*全文/视频仅开放予VIP付费会员浏览
已是 VIP
 
普通会员
member login packagemember login package
*全文/视频仅开放予VIP付费会员浏览
已是 VIP
 
普通会员
member login packagemember login pack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