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猷荃 | 跟风乱骂,受害的还是老百姓

这种直面议题核心的公共讨论缺席,充斥的只是揶揄选民“错选政府”的言语,实令人遗憾。

Man Holding Petrol Pump

燃油价格提升引发物价腾涨,人民生活受到影响,政府民望因此下跌,甚至面临倒台。这是不同时间,在不同国家出现过的戏码。因此,当昌明政府真的落实针对性柴油补贴政策,民怨沸腾的自然难以回避。

在此局势下,团结政府内外,反对希盟的势力自然是捡到了“机关枪”。当然,监督与制衡在民主国家原是人民喜闻乐见之事。通过监督与制衡,当权者在执行攸关人民利益的政策时,就被逼得需更为谨慎、小心翼翼。但“监督”柴油补贴问题,若只能空泛的提出:“政府很烂,让人民面临百物涨价之苦”,而没有更深入的分析,评断政策之损益,则无助国家与人民。

这类极端简化问题的“批判”,对一些平民百姓或许还是有一定的号召力,因为只要成功刻画政策会损及人民切身利益,愤怒之情就得以传染。这种罔顾议题细节的批判,也容易“有创意”的转化为嘲讽揶揄的段子。网络时代,三言两语的简单粗暴往往更能形成“风向”,让情绪失控,进而埋藏真正议题。这种“批判”隐匿的逻辑,其实是全盘否定重组柴油津贴的必要,但“民粹式”批判者,是否愿意更公开捍卫这背后逻辑?

柴油津贴的合理化,杜绝因为走私活动造成的国家资源流失。此外,停止资助本无需接受津贴的富裕阶层,也可以为国家省下宝贵的资源,来推行实质利惠人民的计划。各方当然可以对以上落实改革柴油津贴的基本的理由不予认同,甚至大肆批判,形成辩论。但这种直面议题核心的公共讨论缺席,充斥的只是揶揄选民“错选政府”的言语,实令人遗憾。

希盟在上台之前对燃油涨价发动的攻势,如今也成了一些人不断翻旧账、批判取笑的目标。希盟在野时,话说得太尽,现在面临苦果,自是咎由自取。之前面对希盟民粹攻势而丧失一党独大霸权的国阵成员党,断不会错过目前得以报一箭之仇的良机。但这些政客应当适可而止,并且要理解,还有相当部分的人民,并非是因为燃油价格的承诺所惑,而是真心将推翻一党独大为目的。

此外,有人看来也有意放大取消柴油补贴的经济影响。学界其实认可,通膨实际上可受群众认知影响。群众对经济预期丧失信心,也可以实质影响消费行为和投资意愿,最后抑制整体的经济增长。具体而言,商家也可以因为群众普遍认知,政府已然操纵不当,引发了通膨,更有“理据”调涨价格,虽然他们可能已经享受了替代性的柴油补贴。

倘若“民粹式”批判最后带来经济崩盘,成了“自我实现的预言”,含政治目的的批判者相信也乐见于此——这恰好“证实“自己批判的“准确”。更重要的是,政府如因此垮台,或许也正是此类批判的终极目的。然而,经济萎靡,最终要为这种狭隘政治目的付出承重代价的,还是升斗小民。

论时机,在疫情过后数年,国家经济动荡开始站稳脚跟;俄乌战争冲击也渐渐淡化,此时是落实新柴油政策的时机。首相上周还罕见的进行特别直播,公告柴油津贴重组,预示计划已是如箭在弦。目前有人竟然提出,政府“突然”取消柴油津贴,令人“措手不及”。

仰赖柴油津贴的企业,如果没敏锐的面对已经提前宣布的相关政策,抑或盲目假设改变会极其温和,其适应新局的阵痛恐怕就会更大。论程度,柴油补贴改制落实以来,引发最具体的批判乃是政府宣布的新的柴油市价,提升五成,至每公升RM3.35。

巫青团长阿克玛,批评取消柴油津贴应该循序渐进,非突然全面取消。这看似合理。然而,柴油津贴调整是一个配套,政府标靶性提供补贴,让应享有津贴的群体受惠。倘若,推出替代补贴同时,又只是局部与微步取消津贴,国库就要两边补贴。这是“蜡烛两头烧”,与减轻柴油补贴财务负担的初衷背道而驰。

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,人们还必须面对


*全文/视频仅开放予VIP付费会员浏览
已是 VIP
 
普通会员
member login packagemember login package
*全文/视频仅开放予VIP付费会员浏览
已是 VIP
 
普通会员
member login packagemember login pack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