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子伦 | 小孩教育的投资两难

黄子华也曾在其栋笃笑中提到,如果香港父母把所有花在小孩的教育开销都存起来,或者做适当的投资(那时的例子是买房产),那么其孩子到20岁出头应该过千万港币身家了,搞不好到时还能请一名年龄相仿的大学毕业生来工作。

如果说中年人理财有什么大难题,那么为小孩筹集教育费用大概率会在其一。

这当中大有学问,而作为一名未婚人士,且非教育工作从业者,我也不敢说自己有什么特别高见,只是想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来谈谈这话题:为何小孩的教育是如此棘手。

Pic Huang

首先声明一点,我不赞成 “大学无用论” 。许多人在论证大学文凭没有用的过程中,都没有严格的证据,而且结论充满了幸存者偏差。在那些运气成分极高的行业,例如艺人或者如今的网红,所有的成功都是一将功成万骨枯。相信大学文凭无用,除非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那座万骨枯的数据之一。

从一个很市侩的角度来说,教育是目前最为有效的员工培训方式,甚至是许多专业文凭和证件考试也是按照同一个逻辑制定出来的,也是能够让许多人有谋生能力的方式。你也别去信那本《富爸爸.穷爸爸》的歪理,觉得当员工就是人下人。

这篇文章探讨的是,父母是否应该为自己的孩子投入大部分心血?而这当中有什么事情是我们很容易忽略掉的?

我曾看过一篇报道,香港父母要让一名小孩从出生到完成大学毕业,其总开销差不多是600万港币。黄子华也曾在其栋笃笑中提到,如果香港父母把所有花在小孩的教育开销都存起来,或者做适当的投资(那时的例子是买房产),那么其孩子到20岁出头应该过千万港币身家了,搞不好到时还能请一名年龄相仿的大学毕业生来工作。

当然,黄子华说的只不过是一则笑话,但也值得我们深思,到底一名小孩的教育开销是不是值得这么多钱?

那么,怎么样的投资才是恰当的?

115474278 M Normal None

在谈这个话题之前,我觉得父母必须对自己的家庭/家族以及孩子的天赋有一个基础的认识。

以前大学生不常见,所以整条村子里的第一位大学生,自然是光荣的,一般也是能在社会里谋得不错的岗位。如果整个村子或者家族里都没有人能够念上大学(或者极少数),而且中产家庭也不多,那么父母怎么也得想办法让这孩子上到大学(不用名牌,合格就好),因为这孩子的社交圈子很有可能就得靠这段经历才能够改变,而且很可能是质的改变,对其未来发展颇有裨益。

但是,如今大学生已是非常普遍。这时候,父母就得看看孩子的天赋在哪里,是不是有兴趣研究些什么。如果孩子在这方面没有明显表态或者兴趣,那么你在早期给孩子找的各种兴趣班,可能也只会让他们对学习产生更多厌恶感。我觉得我们必须学会接受,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极度痴迷的嗜好,也不是每个人在小时候就会展现出来,恐怕父母自己也没有。有嗜好,可以试着培养;没有就把钱省下来。

如果孩子没有展现什么上佳的学习成绩,就没必要赶鸭子上架,去挤什么名牌大学。他在哪间大学毕业都不会有太多劣势,也不会有太多优势。我们也要学会接受 “普通人生” 没什么不好。

如果是上佳材料,能够去名校留学的那种,那父母就多努力一些。因为,这是那个 “质” 的差异。而孩子的资质这一点,问一问学校的老师或者校长就知道了,不是靠付更多钱去上补习班可以骗得来的。

当然,也有一些父母都明白我所说的这些道理,但他们就是阻止不了自己为孩子的未来着急。所以,在他们的能力范围许可之内,他们调动尽可能多的资源来帮助自己的孩子在未来能够更加顺畅,生怕自己稍有片刻松懈就造成孩子在未来遇到各种困难,让自己到时追悔莫及。故此,在一些人的眼中,这一切的 “牺牲” 都是值得的。

127906089 M Normal None

也许有人会认为即使同样是上大学,上公立大学的学生也会和上私立大学的学生在许多事情,例如学习能力耐心、见识、社交圈子等等,都会有所不同;同样是私立大学,本地和外国的也有不同。所以很多人都想尽办法去拼最好的的最贵的。

可是,在经济学的理论大厦里,有一概念为

*全文/视频仅开放予VIP付费会员浏览
已是 VIP
 
普通会员
member login packagemember login package
*全文/视频仅开放予VIP付费会员浏览
已是 VIP
 
普通会员
member login packagemember login pack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