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云娟 | 你是怎么养出熊孩子的?

早期教育影响孩子的一生。孩子对人友善,他们今后才能够有积极、健康的社交,他们的社会性发展才能顺利。

不久前去观看了一场户外大型的实景演出。那艺术灯光及独特的烟雾效果,加上以自然造化为实景舞台,山峰的隐现、水镜的倒影、烟雨的点缀、月光的披洒,牵引着每个观众的神经进入故事中。突然,我眼前一黑,只见一对年轻的夫妻抱着个大约三、四岁的女儿要坐进位子里。

那对夫妻大概只买了2张票,所以父亲抱起女儿放在腿上和太太坐下。女儿一边大声吵闹,一边用手打父亲,一边使出全力扭动着身躯要离开父亲怀抱。父亲没办法只好松手,女儿立即站在椅子上,把坐在后排的我完全遮挡,让我脑门上三条黑线……

最让我傻眼的是,父母完全没当一回事,就这样任由女儿的行为。再后来,女儿大概无聊了要坐下,就用脚把父亲推出椅子自己一个人坐也不愿让父亲坐在边缘上,那位身材高大的父亲最后的结局——蹲坐在自己的机车安全帽上。

89343772 M Normal None

在社会的变迁与少子化的影响下,这样把孩子宠上天的,衔在嘴里怕化了,捧在手里怕飞了,惯着是已成家庭常态了。网络流行语称这些小孩为熊孩子,意思是特别调皮捣蛋的小孩,但也有父母昵称自己调皮可爱的孩子为熊孩子,那是带出宠溺的味道。

而然从心理学的角度,所谓“熊孩子”,指的是那些行为习惯养成不好,以自我为中心,漠视他人权利甚至做出反社会行为的儿童。既然是儿童,那么“熊孩子”的父母就负有不可推卸的教养责任。可以这么说,每一个“熊孩子”都是父母炼成的。

那么,熊孩子究竟是从哪个阶段和年龄层炼成的呢?主要是在成长的2个阶段。

第一个阶段:1岁半-3岁

1岁半的幼儿开始具备完整的自我意识,明白“我”和“世界”之间的分界。该如何对待“世界”,就成了这个年龄阶段幼儿启蒙的关键学习,也将成为一生规则化的基础。他们会从观察和模仿父母或照顾者的言行举止,来学习和养成对待“世界”的行为模式。如果父母言行举止良好,幼儿也会如斯表现,但如果示范不当,幼儿亦是赤裸裸的反映出来。

第二个阶段:3-6岁

这是延续上一个阶段进一步巩固,以及对不良行为的及时矫正。也就是说,这时候是可以对他们采取适当的惩罚,但必须清楚惩罚与错误行为之间是有因果关系的。例如,把朋友推到了,就必需自己去面对朋友说道歉。让孩子去承担错误,而不是躲在父母背后由父母去道歉。如果孩子出现任何不良行为,如打人、霸道、说谎等,父母就需要对孩子的这些社会行为进行及时的巩固和矫正。

要注意,如果父母自身言行不当,对孩子的行为养成也不以为然,那么炼出熊孩子可是高概率的事情了。

94673600 L Normal None (1)

在孩子6岁前,应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的,什么是错的,建立他们的行为模式。这不仅是教育,也是养育中的一种心理现象。如果家长错过了观念教育的最佳时期,后面再进行弥补也是没有用的。以我前面提到的小女孩为例,孩子若有这种行为,父母可以让她明白站起来会造成别人的困拢,所以陪她用不打拢别人的方式观赏(如:走去另一个角落、或询问后面的观众是否遮挡了视线等),而不是一昧的溺宠,让孩子以为他是对的。孩子的不良行为一旦重复三次之后,基本就会形成习惯,所以当下的指正很重要。

那么,在孩子学龄前阶段,父母都需要注重孩子哪些能力的培养呢?

1,自理与承担能力

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,父母首先就要狠下心

*全文/视频仅开放予VIP付费会员浏览
已是 VIP
 
普通会员
member login packagemember login package
*全文/视频仅开放予VIP付费会员浏览
已是 VIP
 
普通会员
member login packagemember login pack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