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猷荃 | 医疗保费涨,解药在强化公共医疗
医疗保险如此发展下去,未来或许只能保障部分高收入、相对健康的年轻人与中年人。对其他可能更急迫需要医疗照护的人群,医疗保险就不是医药融资的稳妥方案。
《马来西亚前锋报》数日前报道,许多保客接到医疗保费将于明年涨价的通知,甚至高达70%,幅度相当惊人,不少保客遂考虑断保。
此报道再次引发医疗保险的议论。然而,医疗保费涨价并非新鲜之事。
11月11日,财政部副部长林慧英就召集了数名国会议员与国家银行会商,讨论医疗保费连年涨价的课题。
国家银行代表提出批准涨价的理由,当然在预料之中。保客索赔个案数目与总体理赔金额增加是不争的事实,保费自然水涨船高。
这里需留意一个细节。马来西亚保险业受到高度管制,所以,保费涨价并不能由个别保险公司擅自决定。保费的调整,需中央银行批准。
因此,比起绝大部分领域的涨价,医疗保费涨价恐怕更有“坚实的根据”。保险公司需要提出具体数据,中央银行才能批准调涨。
所以,保险公司没有胡乱涨价的自由。但有人提出,保险公司整体上还是赚钱,似乎暗示,涨价就不合理。
然而,保险公司是盈利机构,也从来没有假装开发经营医疗保险是为了慈善目的。
如果在知情的状况下,购买原本就是商业合同的医疗保险,保客当然无法在之后要求保险公司,即便再亏本也不能提升保费。
何况,倘若涨幅不合理,保客也有断保的自由。因价格“不合理”终止交易,就是自由契约精神当中,客户或合约方可以恰当行使的权利。
看来,直接实施保费涨价的保险公司,在保费连年巨涨的议题上可以有效甩锅。
不过,有保险业界人士提出,保险公司的一个内部操作,可能是监管单位可以关注的。
保费的涨幅即使在同一家公司内,也会因保险配套的不同而有所差异。国家银行会根据每个保单配套的理赔数据,批准其具体的涨幅比例。
保险公司在医疗保单方面往往会“推陈出新”,以新配套取代旧配套进行销售。更新“产品”并推出更多价值,是商业世界中的常规操作。
更新、更多特征的新产品,才能在商业竞争当中脱颖而出。这和智能手机型号频繁更新是同一道理。
此外,医疗保险的新产品,通常也有更高的年度以及终身索赔限额。这被视为更符合当下医药费暴涨的需求。
当较为年轻的新保客都采购了新的配套,没有进入旧配套的“风险池”,这就意味着,旧配套只剩下年龄老去、病痛率增加的原保客。如此,旧配套的理赔率及数额,理所当然的更高。
此外,保险公司也会鼓励,在旧配套当中的保客“升级”至更新、更多利益、更高索赔额的新配套。但有意“升级”的保客还会再次受到保险公司评估健康风险。
结果是,能够“逃离”旧配套,成功升级至新配套的保客,自然会是最健康、最低索赔风险的那一群。如此,留在旧配套的,就会更集中的“老弱病残”群体。
简单来说,年轻健康的族群,不会进入旧配套的“风险池”。原本身处旧配套当中最健康的那批,又可能脱离,加入新配套。蜡烛两头烧。所以,旧配套的平均索赔经验,自然非常糟糕。
旧配套的延续方式,自然是向国家银行申请提升保费,幅度惊人,但却是有坚实数据作为依据。
倘若国家银行拒绝,保险合约又无明文,要求“断保”的,恐怕不是保客,而是保险公司:通过整体终结保险配套(portfolio withdrawal)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