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静宜|​餐桌上的回收

自发性回收做得最彻底的,大概就是素食餐厅的食客了,尤其是慈济医院里的素食自助餐,如果前人回收放错栏目,后人还会主动协助归位,因此除了公民素养,还要再加上一点宗教力量,才可能让回收完美达标。

马来西亚档口,多半是可重复使用的餐具,吃完通常有专人处理善后。

我们经常听到上菜如何美好美味,鲜少有人谈到吃完后如何收尾。

床上处理的是性欲、桌上处理的是食欲,两者都是在处理欲望的事情,因此从一个人吃饱后的收尾表现,多少可以猜到他在床上完事后的态度,至少我是这么相信着的。

家庭餐桌过于隐私,除非登门拜访,否则很难知道对方状况,那不妨先看看公共场合的餐桌吧。

长居新加坡的热心网友,跟我分享了新加坡小贩中心一项特殊特色:餐具有统一的供应处与回收处,且分“穆斯林区”与“非穆斯林区”,消费者必须自发性取用、投放餐具,万一错放,便会使穆斯林朋友的餐具受到“汙染”,非同小可,政府因此鼓励民众尽可能做到彼此尊重。

听起来不难,然而要让每个人都做到就难了。人有百百种,立下规矩,仍有人会把餐具放在桌上就离开;有人原封不动放到回收区,认为自己这样已经仁至义尽了;还有人分类是分类了,却分错类。

马来西亚饮食多元,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,常备性餐具数量也多,收拾
数量可观,也增加清理时的负担。

我认为,当一个国家的公民素养达到一定高度,回收才可能彻底收效,这还牵扯到观念、态度跟知识。首先,要打从心里认定自发性回收是公民该尽的义务,而不是额外多做的;一旦观念改变,态度就会改变,人们不认为回收是麻烦事,而是饮食习惯的一部分,最后要有足够知识,清楚餐具各自的归属。

*全文须登入为普通会员即可开通阅读权限
已是 VIP
 
普通会员
 
member login packagemember login package
*全文须登入为普通会员即可开通阅读权限
已是 VIP
 
普通会员
 
member login packagemember login pack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