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静宜|不再混同一家咖啡馆
休息空档偶尔跟咖啡主人交谈,看看老天会随机派给我什么类型的邻桌客人——有的是拉保险、有的是闺蜜谈渣男、有的是爸妈陪孩子写功课,这些陌生人的人生百态,在我平淡生活中带来一些新的启发与乐趣,虽然有时也会带来干扰。
台北大约在近二十年,在街头巷尾兴起大量独立咖啡馆,从质的提升到量的发展,让台湾有了自己的咖啡馆文化,根据国际咖啡组织(ICO)调查,台湾人一年喝掉28.5亿杯咖啡,市场规模超过新台币七百亿元。
咖啡馆是品咖啡、是交谈、是工作的地方,是台北人生活的一部分。有些马来西亚留台生,学成归国后回乡开起不同于 Kopitiam 的新型态咖啡馆,这类咖啡馆讲究咖啡豆产地、品种、烘焙度、冲煮法并包括喝咖啡的空间设计,也曾兴起一波热潮,只是听说似乎也面临跟台湾相似状况——开得多、倒得也多。


我过去曾是报社记者,在报社上班时,除了开会外,并不强制要回报社写稿,慵懒如我,在家工作容易怠惰,因而成了咖啡馆的重度使用者,这些年去过的咖啡馆至少有一、两百家。
选择更换不同咖啡馆是有原因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