草稿筑迹|马六甲东街纳,文化大熔炉
走进马六甲市中心的东街纳社区,你会发现,这里就是浑然天成的文化大熔炉。这是一种奇妙的社区体验,既不是华人新村,也不是马来村落,又难以归类为峇峇娘惹、遮迪、葡萄牙后裔或任何土生族群的专属聚落。这里居住了以上所有的族群,却不为任何一支族群所独有。这样的社区与其历史发展背景有着密切关系。
文/图:辜秋莹、翁汶峰(草稿特约编辑,马六甲培风中学公民与社会科教师)

在马六甲王朝时期,东街纳被称为乌贝(Upeh)。这里住着马来族(Melayu)、爪哇族(Jawa)以及亚齐族(Acheh)等族群,是个自然形成的聚落,并以捕鱼为生的经济群体。葡萄牙殖民者踏足这片土地时,为了维护自身安全与权益,在城镇边缘即荷兰街与乌贝地区的边界筑起木栅(palisade),然后以葡萄牙语“Tranquerah”(围墙之意)称之。这个名字后来再被不同的族群以各自母语音译,就有了“东街纳”与“Tengkera”这两个众人更耳熟能详的名字。
基于复杂的文化历史发展背景,东街纳社区因此聚集了各式各样有趣的建筑。这些建筑大多难以用统一的风格定义,经常在同一栋建筑上,可以找到好几种不同文化特色的建筑风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