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永球 | 丧礼的“面头粿”
福建人丧礼上有一种极为重要的糕粿,它就是“面头粿bin-thau-kue”。在北马也被叫做面头白龟、面头龟,台湾有称为“白粿”。这里的面是面部的面,不是面粉的面,福建话“面bin”及“面mi”不同音,华语等方言同音,简体化后两个字同为“面”,华语等方言在读音方面没问题,福建话就出现了问题。
面头龟乃糯米做,内有绿豆馅。做法是将糯米泡浸后磨成粉(当今都是买现成的糯米粉),再挤出水份,压干后搓成团,包进馅料,放进糕模子印制出,下垫以香蕉叶蒸熟即成,模子是一个特别的图案,仅属于丧礼的面头龟专用。为何有这种重要的丧礼糕呢?根据民间传说,那是源自孔明祭江,他不愿看到当地土著杀人取头来祭江,而采用粉来做成人的头面的糕来祭,故称“面头”。当然这只是传说,实际上面头粿是一种重要的丧事糕粿,为丧礼独有。
北马的面头粿,用粿模印出,全白色,其下垫蕉叶。粿的印模为圆形,形状有数种,通常有两层或三层,顶面是花卉图案,边沿为多个半圆形围绕一圈,接着是多个三角形围成一圈,最底又是半圆形围一圈。另外一种是顶面有六个凸出半圆点,其余大同小异。最古老的是陶制上釉的印模,顶面是“孝顺”两个字,边沿有许多图案。另外,也有采用普通有花卉的印模,或者古早时乡下地方没面头粿印模,就使用碗底的圆形平面印制也行。

北马的面头粿必须与其他六种凑成“七色粿”,即白龟、白面龟、白发粿、米糕、粿哥芝、枕头粿。后二者是以香蕉叶包裹。从出殡前的法事开始,出殡当天的祭祀、七日做旬、四十九日、百日到对年(周年)祭,七色粿祭品为白色,加上饭菜等祭品,都得插上竹叶。三年(仅是24个月)祭为大祥,就改为红色了,竹叶也改为青葱叶。
